P1120125   71

 

 P1120131  71

 

 恭祝七月一日 丁府八千歲聖誕千秋

P1120119   71

 

P1120124   71

 

P1120126  71

 

P1120128  71

 

以下引自九藏閣

七月一日    丁府八千歲誕辰

    丁府八千歲是明朝末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陳江,名丁啟濬,字享文,號哲初,繼號廖江,明朝萬曆十六年鄉舉〈西元一五八八年〉,萬曆二十年中進士,曾任寶慶、杭州二府官,處事精明,毫不敷衍,累年積案,立即清理辦妥,絕不苟且,有「半神仙」之稱。升任戶部主事,轉吏部文選。遷考功員外。為官清廉,絕不收取紅包賄賂。蒙朝建重任,起文選司郎中,未及上任服母喪,待服除、補原官、再擢升翰林院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調南太僕少卿。崇禎初為太僕正卿,晉刑部右侍郎,適逢刑部都察院二正卿俱缺,於是兼理二職。掌管織造的太監李實,也是魏忠賢的黨羽,李實為圖奸黨勢力壯大,不惜殺害‘忠良’,捏造罪名,上奏朝廷,害死周起元、同順昌、繆昌期等十三人,丁啟濬欲究辦李實罪責,建議朝廷將李實處死以敬效尤,適逢溫體仁當宰相,以其權勢之掩護更使奸黨肆無忌憚。丁啟濬見滿朝奸黨有滋蔓難圖之勢。雖義慎填 可惜無法剷除而告病辭職回鄉。歸隱未幾年即辭世,年六十八歲。追贈刑部尚書,著有平圃文集,平圃詩稿流傳後世。
    丁啟濬一家三代進士,為官顯達,為人謙遜,剛正不阿,高風亮節,飲譽華夏。據民間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問知府,「此地曆朝名臣賢士,試舉一二」。知府跪奏:「吾主聖明,良臣賢士眾多……明臣太僕寺少卿丁啟濬蒞杭時,剛正廉明,愛民如子,斷案如神,民稱「半神仙」,可謂良臣。」乾隆命道其詳知府又奏:「丁公因彈劾太監李實罪行,被魏忠賢奸黨陷害,昭雪後,欽賜「權宜行事」出巡江南,到處為民除害造福,卒賜刑部尚書,御賜祭葬蔭子。杭州百姓感念其豐功碩德,建造丁公祠奉祀」乾隆聽後沈吟片刻,然後說「宰輔三公為九千歲,彼乃八千歲也」。從此,丁尚書又稱「丁府八千歲」。
    自清代以來,「丁府八千歲」〈又稱丁尚書、丁巡按、讀書王爺、慈善王爺公〉在晉南一代威代威靈顯赫,大展神功,為民消災造福,排憂解難。乾隆三十二年,晉江三大鹽場之一的丙州發生瘟疫,染病者上吐下瀉,死亡近百人。後恭迎「三十六進士」驅除疫魔,其中『丁尚書公』顯靈要留鄉保境安民。連續三天巡護鄉里。出巡前鄉民清掃街道、曠地、陰溝,焚燒清理出之物,家家戶戶焚燒「滿爐香」放鞭炮,放香槍,頂禮恭迎聖駕。事後果然瘟疫逐漸消除。〈光緒十五年〉,由于商業來往,晉南沿海由廈門傳入鼠疫,深滬、衙口、圍頭、丙州、哉東、伍堡等鄉鼠疫猖狂。丙州「丁府八千歲」顯靈,神示將死者衣物食具全部「送草青」〈焚毀〉。「丁府八千歲」神輦出巡三天,鄉民焚香放鞭炮,香煙、硝煙瀰漫,果然奇蹟出現,鄉中五十多人染疫,只死亡五人。衙中潯中村也迎「丁府八千歲」鎮境驅除疫魔,疫情也逐步減少,只病死十二人。其他各鄉災情慘重,死傷累累。從此「丁府八千歲」能驅魔逐瘟的威名遍佈遐邇。
    「丁府八千歲」為一文官,又被號稱為讀書王爺,故據傳全省各地學子一到聯考季節時,均紛紛至宮廟參拜,祈求神聖助其一臂之力或抽籤問吉凶,果然有求必應。

    ▲左圖:丁府八千歲又稱讀書王爺,是學生和考生最愛的神明偶像。丁尚書自幼至老,手不釋卷,凡歷代沿革典故,識練習熟,故神像造型右手拿筆,左手拿書,頭徵傾做看書狀,此乃台灣獨一無二之神像造型。左二圖:台西鄉六塊厝福安宮主祀丁府八千歲。右二圖:左至右分別是丁府八千歲、馬府千歲、哪吒三太子、楊府千歲,北港南陽國小附近的鎮安宮內供奉紙糊神像,都是出自於北港紙糊師傅許永護之手,當初是夢到王爺托夢指示,要求像身用紙去做,這樣才能常換衣服,因此就流傳下紙糊王爺的歷史典故。右圖:鎮安宮因歷經百年香火,廟內盡是煙燻的暗黑顏色。

 

 

天竺國神像雕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170931   0513  

 

恭祝六月二十四日 關聖帝君聖誕千秋

 

P1170927

 

P1170932

 

P1170940   0513  

以下引自九藏閣

六月二十四日    關聖帝君誕辰

    關公誕辰日期很多,台省各地各廟宇多有不同,有的以正月十三日,有的五月十三日,有的六月廿四日,據說官方自明代開始定於每年的五月十三日祭祀,訂為「聖誕」。關聖帝君民間尊為「武聖」,又有「恩主公」之稱。乃蜀漢名將,是中國人武德典範。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 ,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西元一六0年)六月二十四日,自小骨格非凡,英氣勃發,平日陶冶武學,又喜讀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及長,身長九尺 六寸,面如重棗,唇似丹硃,臥蠶眉,丹鳳眼,器宇軒昂,胸懷大志,自許文 武兼備,當為志士國族貢獻已學。年十 七,娶妻胡氏,而後育有關平、關興、 關索三子。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東吳呂蒙詐病,誘使關公移師圍攻樊城,兩面夾攻,關公腹背受 敵,退走麥城,因援兵未到,為東吳伏兵所擒,關平聞訊來救,力盡被俘。天明,孫權命斬關公父子,二人同時遇害。關公享壽六十,關平年四十一。
    唐朝儀鳳元年( 676年 )玉泉山建造佛院時,以關公曾在鎮國寺聽經及普淨和尚點化之因緣,授命關公為「伽藍之神」,成為佛道兩教共祀之神明。關公遇害後,身首分葬兩地。於是 民間有「頭定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鄉」的說法,在這三處均有建廟立祀, 分別為:山西省解州運城市關公故鄉常平村的「常平家廟」、河南省洛陽市的「關林」、湖北省當陽縣的「關陵」。
    關聖帝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外,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護法伽藍神」。道家由於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
    關公不但被儒、釋、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侯」加封至「聖」。七十年代台中聖賢堂出版扶鸞善書,記述說:由儒釋道耶回五教教主,共議選舉關聖於甲子年元旦,受禪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位,其尊號曰「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統禦諸天。從此以後,「關帝當玉皇」的說法,便被臺灣的鸞堂所普遍接受並加以傳播。現今山西解州關帝廟中所存關帝神像即為帝王像。
    據傳關帝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罰判逆、巡察冥司,尤其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全能法力,成為「萬能之神」。

    ▲左圖:廣州佛畫家蘇英毅油畫作品關聖帝君神像,關聖帝君頭戴帝王冠,面頰豐腴,臥蠶眉,丹鳳眼,眉頭緊蹙,雙目睜開,留有五綹長髯,神態威嚴。肩胸寬厚,身著青色龍袍,衣緣處繡上雲龍紋飾。雙手交握象牙朝笏,腳蹬雲靴,垂足端坐於龍椅上,擁氣蓋山河之勢。左二、中圖:傳統的關帝繪像。右二圖:巨大的關帝塑像。右圖:台中市東區的南天宮高達一百四十六公尺的關聖帝君大神像成為台中市的地標景點之一。

 

文章標籤

天竺國神像雕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